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大国,悠悠历史几千载。许多人一提到“历史”,往往充满敬畏,认为它既严肃又枯燥,但其实,对历史的解读,也可以是既生动又鲜活的。
许多现代社会中人关注的问题,古人也会遇到。比如住房,若工作发生变动,古人的住房问题会怎么解决?又比如休假制度,我国古代休假之制源远流长且名称繁多,古人对“小长假”的热切期待值,绝对不比今天的我们少。北京日报出版社策划推出的“古代中国百家谈”丛书就是这样轻松有趣解读历史的一套图书,分《朝起朝落:一个古老大国的由来》《天下有治:长治久安,几千年的不变追求》《自古繁华: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三册,将古代中国从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到生活、文化的丰富多彩,再到大国的外交与魅力一一道来,主题鲜明,可读性强。
与其他讲述古代文化史的书籍不同,这套书的内容精选自《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版十余年来发表过的文章,是十年精粹的合集。我们在选文、编辑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以文史普及为出发点、“有料又有趣”的原则,将名家、专家的观点呈现。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专家荟萃,文章作者包括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文史学者等等,汇集了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家写小文,各展学思、各抒己见,以不同的视角、通俗的语言,为读者发掘历史真相、讲述历史细节。
其中,由我责编的《自古繁华: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这一本,以古代文化为切入点,共分文脉、世相、丝路、远播、京韵五大专题,按重点事件、朝代先后的顺序对文章进行排列,突出历史脉络。
“文脉”一章,我们注重展示古人的文化精神与德育培养,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知识。比如,你知道汉代铜镜上都写了什么吗?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然而在汉代时,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为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内容丰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也成为我们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再比如,唐朝有许多性格洒脱、行事甚至在我们今天看来颇有些“出格”的人,李白让高力士脱靴之事相信大家早有耳闻,但你知道孟浩然放了韩朝宗鸽子是因为什么吗?还有,宋代史学发达,史书数量与种类繁多且流传范围广泛,这固然与社会各界民众广泛参与和支持史学活动密不可分,但就像今天一样,那些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社会名流,在史书流传中形成的“名人效应”同样不可忽视。还有,到了明清时期,士大夫们思想先进,但他们是怎样看待“休闲”的呢?虽然朝代不断更迭,世界不断变化,但历史的文脉在时间的流淌中留存。
“世相”则聚焦市井生活,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百态人生。社会与文化是一个持续变体,无论是经济结构、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都会在民生日常中显现千类万绪的反射,展现出城市对人生命尊严、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的关怀与关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古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此后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通商贸易和交往的主干道。至明清时期,由于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海上通道的开辟,海运更为便捷安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得到加强。以贸易促精神传播,人们在不断交往中化解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丝路”这章,我们回望了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流淌的背后,编织起人类共同的命运。
作为一本讲述中华文化的书籍,我们需看到文化中蕴含的国家精神与国家气质,这是一张美丽而独特的名片。“远播”这章,就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发扬与传播,以及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探索。16世纪,是世界历史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间段,明末中国与世界进一步相联系,中国学者在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中华文化。例如,科学家兼思想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蜚声中外,成为令欧美着迷的百科全书。这一章中,也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大国,从古至今奉行“以和为贵”的外交政策,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主张“和而不同”,既尊重各国之间的差异,加强与他国的交流与合作,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展示出古老中国的文化自信、大国魅力。
作为北京的本土出版社,我们自然不会放过深挖北京文化底蕴的机会,因而在这本书中,特设了“京韵”一章。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共同构成北京文化这篇大文章。系统梳理北京文化发展史和发掘城市发展史上的文化精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探寻这座古老而多姿的历史名城——北京的那些山、水、胡同街院、皇家园林、风物习俗,那些发生在北京并对北京产生长久社会影响的事件均在本章中得到体现,带领读者回望北京丰厚的城市记忆,体会深厚的北京文化。
重温悠久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希望“古代中国百家谈”丛书可以带领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成为您可以珍藏的、有触感的“百家讲坛”。(作者:曲申)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