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发掘阳澄湖历史文化积淀,大力保护与传承阳澄湖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阳澄湖文化魅力,3月31日,圣堂庙会研讨会在圣堂寺正式召开。
圣堂庙会史称“春会”,源自明嘉靖初期,是流传于阳澄湖地区的民间信仰习俗,热闹非凡,目前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至二十八的三天时间。时至今日,圣堂庙会已逐渐演变成阳澄湖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参加人员每年都在三万人次以上。
圣堂庙会2013年6月列入苏州市级非遗项目,2016年1月进入江苏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目前公示已经结束。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圣堂庙会,开展了热烈讨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国源表示,圣堂庙会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延续到今天并入选国家级非遗,必定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庙会作为一项民间的自发性活动,串联起了各个村,也体现了阳澄湖地域的特色文化。我们要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圣堂庙会的精髓和特色。我们要找到圣堂庙会的生命力和价值点,围绕圣堂庙会的故事来做文章,把故事讲生动,让传承“活”起来。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亚中表示,阳澄湖地区的圣堂庙会有较大的影响力,历史悠久,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十分光荣。以此作为吸引点,我们可以打造阳澄湖区域旅游的内核,吸引人流扩大影响力。庙会是百姓的嘉年华,在传承发扬的同时,更应该以老百姓、民间特色为主,对庙会进行线路策划,做好配套,做有力度、有震撼的圣堂庙会。
原苏州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缪智表示,圣堂庙会的各个部分有特色主题内容,这是非常好的。我们要对圣堂庙会的的发扬和传承进行长期规划,做有主题的圣堂庙会,在扎根、立足民间的同时,也将圣堂庙会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延伸。我们要给予圣堂庙会充足的运作、发展空间,站准定位,与文旅部、非遗司等各部门进行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其他领导、专家也纷纷提出了意见建议。
度假区管理办副主任,阳澄湖镇党委委员孙月霞对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她表示,做好国家级非遗的传承,需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政府部门需要做理性的引导者。
如何更好地传承圣堂庙会,孙月霞提出了三点意见:整体思维下的“品牌化”,要围绕苏州市打造的“江南文化”品牌和相城区对度假区(阳澄湖镇)整体发展定位的总目标,以及在整体品牌构建下做好这篇文章,初步行成“江南忆.圣堂庙会”的品牌共识,做好阳澄湖畔忆江南系列文章,将圣堂庙会的影响力更鲜明地传出去;民俗传统下的“仪式化”,圣堂庙会是一项民间的自发性活动,要在最大力度保持圣堂庙会的原汁原味的同时,将圣堂庙会的一些精髓进行固定传承,助力圣堂庙会的特色更好地传下去;学术支持下的“规范化”,把圣堂庙会的学术研究与口述史相结合,将百姓民间信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本土化资源,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活态的传承和保护,将这一国家级非遗活动传开去。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