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奇台县石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河坝沿村南的麻沟梁上,地处天山前山丘陵地带。地理坐标:北纬43°37′0″,东经89°45′45″,海拔1770米。古城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起伏较大。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长约380米,总面积约110000平方米。其中北城墙和西城墙保存较完整,东、南部临深涧,涧底有麻沟河向东绕北经黑沟流向新户梁。
8月27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赵丛苍等13位考古专家和考古精英,汇聚新疆奇台县石城子古城遗址,参加由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奇台县文物局承办的考古发掘中期论证会。
当天上午,专家们在发掘现场听取了考古队员的介绍,实地察看石城子古城遗址发掘现场及清理出土的板瓦、筒瓦、瓦当、残陶器、釉陶器等文物,对奇台县石城子古城遗址保存之完整颇为震惊。
“新疆地区首次对两汉时期遗迹进行大面积发掘,遗迹现象丰富。石城子遗址作为两汉时期的军事要塞,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色彩,对遗址进行科学的勘探测绘、考古发掘,确定其使用年代、性质以及形制布局,为抢救和保护该类具有特殊意义的古代重要遗址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说,综合已发掘遗迹及出土遗物推断,石城子遗址年代特征非常明显,为两汉时期遗存。出土的板瓦和筒瓦的火候高,相当坚硬。筒瓦的瓦舌经陶轮旋转,瓦身与瓦头是分别制作后套接而成。瓦面多有绳纹,内壁有布纹,少量菱格纹,具有典型的汉式风格。与两汉时期新疆地区出土的陶器纹饰极为相似。
考古专家们称,通过史料和考古挖掘所出遗迹遗物,基本可以认为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的石城子古城可能是《后汉书·耿弇列传》中记载的汉代疏勒城。
据了解,石城子古城遗址于1972年首次发现,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和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均对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1999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之前的调查资料显示古城内表层已被破坏,南边被辟为大片耕地。地表散落有筒瓦、板瓦、方砖等建筑材料以及陶器残片等遗物,可分辨的器类主要有罐、盆、瓮、钵等。
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派遣考古队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发掘地点位于西墙南段及城内西北部,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发现了清、汉两个时期的遗存,清理出房址2座、城墙遗迹1处、护城壕遗迹1条、灰坑3个、柱洞5个、车辙10条。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包括板瓦、筒瓦、瓦当、残陶器、釉陶器、瓷器、铁器、钱币等;2015年对该城进行了调查,在城西发现陶窑和墓葬。 2016年在城内西北部继续布方发掘,总计发掘面积640平方米,清理出房屋一套半,计8间房,其中西边一组房屋形制布局较为清楚,有大厅1间,房子4间,东边房屋目前可辨有3间房,东边房屋的地面上铺有地砖,规格等级应高于西边房屋。屋内残存大量坍塌的瓦片,瓦片下有红烧土、炭粒、灰烬等火烧痕迹,推测古城应毁于火灾。
相关遗迹有墙体、柱洞、散水和门道等,墙体有土坯垒砌和夯土砌筑两种方式,其中夯土砌筑的墙体左右两侧用土坯和方砖抵护。墙体表面均有一层草拌泥,上面涂白灰,墙体拐角和底部白灰面上再涂红色颜料。土坯垒砌的墙体一般宽约0.7米,夯土砌筑的墙体一般宽约1米。墙体上等距离分布有柱洞,洞内残留有朽木。遗物主要为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另有少量残陶器,金属器罕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石城子古城考古队员介绍说,关于奇台县石城子古城遗迹发掘的下一步计划是,2017年拟对遗址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寻找相关遗存及其彼此间的关系,进一步勾勒两汉时期西域军镇建制的原貌。(作者: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