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动物画家唐云辉的陶瓷作品
为何曦的荷花摄影
艺术家们有个好习惯,微信朋友圈里晒自己作品的比例并不高,但对于自己的副业,却很喜欢炫一把。
有位画家喜欢晒自己在某陶瓷园里画瓷的靓照,有位画家热衷于摄影,几乎每天都有摄影作品上传,还有的篆刻家,一有得意的书法作品,总要拿出来共赏。
一个事实是,不少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主业之外,建立了新的艺术创作领地,这个新领地,如同一个全新的大学毕业生,站在学院门口,踌躇满志,又略带迷惘,迥异于艺术家原有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评价,我们把这个称作“副产品”。
老一辈名家画瓷画壶成经典
副产品也是产品,是艺术家在主业之外的自我延伸,它与主业相关,但又完全是一番新的滋味。而这一艺术之树的旁逸斜出,其实在艺术圈一直就有。
抛开“书画印三绝”这样的多主业发展,老一代艺术大师们也曾有他们小小的副产品。
1964年,上海中国画院的老画家林风眠、关良、王个簃、朱屺瞻、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等到景德镇参观,画了一批瓷盘,这批瓷器数量不大,如今星星点点地散落到拍卖市场上。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美术馆要展销有名家绘画的紫砂壶,请唐云、陆俨少、关良、王个簃、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刘旦宅、张大壮等名家画了一批紫砂壶,如今,这批壶陆续从海外回流中国内地,无意中成为了紫砂历史上一批珍贵的文人壶。
陈逸飞商业眼光超前,他生前就把自己的小水彩作品当作副产品来出售。后来的罗中立也拾起这一招,其钢笔淡彩的写生成了十多年前市场热销的一种艺术家副产品。
海派画家画瓷画出名堂
也许是某种规律在起作用,当代的艺术家们,也喜欢在创作之余,投放一定的精力在其他领域的艺术创作上,形成新的副产品。
眼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受到瓷器的感召,要么隔一段时间就去趟景德镇画瓷,要么在沪上寻觅一个静谧的场所创作瓷器,就地烧制。
上海的陶瓷创作园始于上世纪90年代,而著名陶瓷品牌泠窑、申窑创始至今也已有15年,泠窑、申窑都是由艺术家们开创的。泠窑由艺术大师陈家泠创办,陶瓷作品完美体现了其绘画艺术风格,又在中国当代陶瓷领域里独树一帜; 申窑由上海陶瓷界先驱人物罗敬频创始,邀请了对陶瓷绘画感兴趣的俞晓夫、马小娟、石禅、黄阿忠等艺术家来创作,多年来,已确立了海派陶瓷创作的审美新空间。
已故绘画大师张桂铭生前也经常在瓷器上挥毫,他的绘画风格在光洁的陶瓷作品上,更显潇洒。其陶瓷作品目前已成绝响,在几位大藏家手中珍藏。
如今,画瓷已成沪上艺术家的一个全新业余爱好,沪上几大陶瓷园里画家们身影穿梭,而如璟通这样的中国著名陶瓷收藏机构也开始举办具有一定学术性的艺术家陶瓷创作主题展览“惜之如土”,一股艺术家画瓷热潮,催生出大量的艺术家副产品。
副产品价值与衍生品不同
如何看待这种艺术家副产品的价值呢?
副产品和艺术家的衍生产品不同,衍生产品具有可复制性,通常是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授权给某机构,或专门设计一款生活艺术品,限量发行。衍生产品往往体现了艺术家的强烈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标志性符号,如艺术家彭鸣亮最近与某品牌合作推出的限量版手表和茶具,就非常受欢迎。
而副产品却不一定直接体现艺术家的标志性风格,而是艺术家将艺术触角延伸至其他艺术门类的一种兴趣爱好、一种玩票。比如著名工笔水墨画家何曦,很早就喜欢摄影,拍过各种墙上的人为痕迹,出过摄影集。最近几年,他渐渐聚焦于黑白摄影,拍摄静物、风景和人物,突出明暗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其镜头中的荷花已经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原曲画廊还专门为其举办了摄影作品展,销售情况也十分喜人。
篆刻家童衍方、陆康、袁慧敏等的书法副产品也十分抢手,他们的篆刻风格鲜明,书法则另有一功,但与篆刻风格相得益彰。
更多的艺术家喜欢将自己固有的艺术风格与副产品的全新材质进行嫁接,他们尤其喜欢在陶瓷上进行个人绘画风格的移栽,这种移栽有成功的,也有漫漫长路无尽头的,但因为艺术家原有的艺术地位,其副产品也变得十分炫目。有的著名艺术家到宜兴画壶,效果和风格先不论,都可以看出他们的雅趣和修养,但能否成为真正的文人壶而提升价值,则还要综合紫砂壶制作者等很多其他因素来考量。
副产品价格是主产品的一半?
十多年前,有人评估艺术家副产品时,将其价格估量为主业产品的一半,比如该画家一幅画卖10万元,其陶瓷作品一般为5万元。但目前来看,这一比例并不明确。
更多的艺术家在其副产品水准尚不稳定或尚未形成自己满意的艺术效果时,往往会将副产品以赠予的方式释出。只有明确了副产品的艺术效果、艺术价值以及合理的分配方式后,才会有画廊机构来代理艺术家的副产品,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画作转雕塑,海派艺术家的画瓷作品、摄影作品,只要价格合理,都会有很好的收藏前景。(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