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人、蜡果、联珠快书……这些非遗项目作为北京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密码,多项如今已濒危。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非遗”已无传承人在世,或仅存一人。
专家表示,随社会生产方式变迁,“非遗”的流失不可避免。有数据显示,在非遗总量占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区,“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约达65岁,由于历史原因,已“部分失传”项目目前达到10个。为此,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徒、抢救性拍摄等形式,试图为“非遗”手艺延续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区拟通过影像资料的形式,为部分濒危“非遗”拍摄教学片。
“蜡果”制作者全北京仅存一人
近日,66岁的刘秀华刚刚完成了8只蜡制“芒果”的上色。这是老人为今年庙会做的准备。如今,作为蜡果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秀华是北京目前唯一能够制作“蜡果”的手艺人。
蜡果曾是不少老北京人家中的装饰品。这些用蜡制作的苹果、橘子等各类水果,其形状色泽均与真实水果极为相似。
据刘秀华老伴聂福麟查阅相关文字考证,我国从宋朝时就有了蜡制品。清朝末年,蜡果已出现在北京的市集上,之后,部分手工艺者开始成立作坊工厂,扩大蜡果生产。
多项“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
面临失传的“非遗”手艺,远不仅是蜡果。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绢人、联珠快书等非遗,均已进入“濒危”状态。
在北京,总量三分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在西城区。据官方统计,该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7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162项。
数据显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目前为200余人,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岁数普遍偏大。由于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或有的陆续去世等原因,目前传承能力较弱的非遗项目,占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需要社会给予关注。
2013年,西城区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度,推出一系列保护措施。
其中,最亟待保护的为“部分失传”项目,传承人或已经去世、项目无人传承,或年迈体衰,或仅有一个传承人,这样的项目目前有10个;其次是“濒临失传”项目,传承人健在且有传承能力,但不足3人,此类项目目前共有30个。
■ 举措
濒危“非遗”将留存影像记录
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曾介绍,他们为雕漆技艺等急需保护的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徒。今年内,市文化局还将完成部分“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
记者了解到,为挽救“非遗”文化基因,西城区启动了“黑匣子保护体系”。对于目前名录中的10项部分失传项目与30项濒临失传项目,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将通过影像、文字等方式,为其留下“基因库”,让未来对非遗仍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接触或学习到非遗项目的知识与技巧。
目前,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正在为部分濒危非遗项目拍摄专题纪录片。从目前已经制作好的几部纪录片来看,内容包括项目历史渊源、传承人及专家访谈、项目整体结构及教学等详尽信息。
■ 焦点
“非遗”都面临哪些困境?
1 成本高昂 变现能力有限
2006年,由西城区(当时的崇文区)申报的雕漆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雕漆工艺,其所耗原料与时间均不菲。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飞介绍,雕漆在胎上涂积漆料时必须逐层进行,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如此循环,每天只能刷1到2层。涂漆完毕后,再以刀代笔,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一系列工序下来,有些工艺品需要2到3年时间才能完成。
此外,因为运用纯天然原材料,成本也十分高昂,“一克雕漆可能比一克黄金还贵”。杨飞告诉记者,雕漆漫长的工序与昂贵的身价,遇上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偏时尚简约的公众审美,在市场上未必“吃香”。有些手艺人想做一个雕漆的展览,但因无法对单个作品进行展出,而若展出较多作品,成本则负担不起,因此一直难以实现。
2 社会变迁 渐失“用武之地”
有业内专家表示,非遗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与载体。不过,由于生产生活改变等各种原因,个别非遗的确面临失传的困境。
以“蜡果”为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水果曾是老百姓吃不起的奢侈品,以假乱真的蜡果因此拥有其民间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蜡果的身影渐渐从百姓家庭中淡出。
蜡果的制作工序复杂。刘秀华介绍,从制作模具到灌蜡、上色、风干,一个蜡果的完工需要半个月左右时间,且对制作者有着美术功底上的要求。直至目前,她仍没有确定蜡果技艺的传承人,对于何时能找到、或者到底能否找到,她心中没谱。
专家认为,非遗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很多会适应时代发生相应变化。不过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度”,因不同项目的情况而定。“有些项目传承得很好,比如传统民歌,我们对它进行创新,效果很好,但是很多项目历史底蕴深厚,目前都没有继承好,怎么敢说去创新?”
3 传承辛苦 难寻后继人
2014年,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被评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传统“手艺活儿”与车间工业生产不同,比起精准的参数,更依赖师傅的个人经验。一得阁总经理王杰以制墨过程中的蒸胶为例介绍,蒸胶讲究“火候”,火候掌握得如何,决定了能否生产出高品质的墨汁,而这个火候只有具备经验的师傅才能把握。
王杰表示,车间工作辛苦、骨胶味道难闻,且制墨依赖技师的个人经验,不仅需要学徒有足够的天分,还需要吃苦耐劳。
为了打破非遗项目此类人才瓶颈,2014年起,西城区每年挑选5项非遗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传承志愿者,目前已为北京内画鼻烟壶、曹氏风筝、传统灯彩等十多项非遗项目招募传承志愿者。
■ 链接
部分濒危的非遗项目
●北京绢人
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仕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采用丝绸、纱绢等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形,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
●联珠快书
联珠快书创始于北京,距今约有二百年的历史,是北京八角鼓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曾流行于北京、河北等地。快书演唱讲究干净利落,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犹如珍珠落玉盘,铿锵有力。
●京都北韵禅乐
禅乐即“梵呗”,是佛教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溯源到隋唐燕乐。禅乐包括赞、偈及法事歌曲等,至元代形成南北曲调。明朝时期,禅乐在演唱风格上形成南北两个派别,北韵禅乐在北方地区广为流传,被北京各大寺院所重。而近代以来,诸多原因导致南韵依然兴盛,北韵禅乐则几乎无人演唱。
●蜡果
蜡果是老北京传统手工艺品,以石蜡和各色颜料为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据记载,我国宋朝时期已经出现蜡制品,清朝末年,蜡果已经出现在北京市集上。
新京报记者 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