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美术界的几位政协委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如何通过艺术的力量迎接文化大发展时代等问题,提出艺术既需要通过作品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也需要从上层建筑入手,扩大艺术在公共政策中的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得以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当代开放的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这是一把双刃剑,为年轻人带来了接受世界文化的便利,同时对年轻人也是一种干扰。尤其是相对于上一代人,如今的青少年很少有机会融入社会生活,社会体验相对不足,甚至没有经历过锻炼和考验,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也很少设置社会实践课,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也很少。他认为,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青少年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刘大为表示,当下的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重青少年书法、绘画、音乐等的教育,却也同时出现了强迫式的教育,报各种特长学习班,尤其出现了为了考学而学习某种艺术的情况。他认为,美学教育不一定非要硬性强加给孩子,不应为大人而学,美学教育应该是以文化和艺术来熏陶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如果孩子对某一种艺术感兴趣,到一定年龄再根据其爱好加强专业培养才是可取的。如此,才能让更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扛起艺术的大旗,承担社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当下的新媒体传播和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却都是碎片化的,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上具有一定的隔阂和矛盾。另一个矛盾则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传统文化总是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不仅是时间上有点儿远,解读传统同样也不简单。
许钦松提出了几条建议:一、在当下,新媒体平台占据传播优势,重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重点选取传统文化的某个精华亮点进行短文章和短视频的制作,或者利用某些热点的APP进行植入都是不错的尝试。二、就如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大会》,使得诗词成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大众中掀起了热议,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增加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和吸引力。文化创意行业在当代具有受关注度高、传播力度大、娱乐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自发传播。三、目前,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各种科学技术并没有过多涉猎,使得很多传统文化的产品仍然停留于沉闷的书面形式。利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文化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已经大量运用在传播领域,各种商业产品利用这些技术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传播形象,从而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谈及“国学热”的升温、“工匠精神”的倡导等,都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
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习主席提出的“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自发创作原动力不足,简单化图解多于深刻和创造性的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投入不足,传统文化和时代脱节,无法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
卢禹舜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产生作用:1,通过展览、项目、课题的方式,鼓励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美术创作。2,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3,通过多渠道、有感召力的媒体宣传,如公益广告、讲座、论坛,营造公共艺术环境。4。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有益经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寻求符合时代审美的、能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形象化的美术形式,形成新的文化符号。(一 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