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炜向记者介绍收藏的邮票。
陆树笙介绍,贴大龙邮票的实寄封,市场价起码30万元以上。
近日,苏州市工人文化宫文化楼二楼一间20平方米的活动室内,数十名集邮爱好者围着会议桌交流各自收藏着的珍邮,现场气氛热烈。他们中有拄拐杖的老人,也有30岁出头的年轻人……苏州市集邮协会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级邮协注册会员达28280人,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前三;全市集邮爱好者不下10万,且这两个数字近年的年增幅均在10%左右!互联网时代,小小邮票的原始功能似乎已被人们淡忘,而其收藏、投资价值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邮迷们的关注点和队伍等出现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向?记者进行了调查。
邮票收藏与投资人数大致7:3
其中45-65岁占比较大
家住桂花新村的张老伯今年62岁,他清楚记得,自己是在孙女出生那年开始集邮的,“孙女是2013年2月出生的,就在那年年头,我和老伴路过苏州图书馆,买生肖蛇票的队伍排得老长,老伴嘀咕了句‘我们家下月出生的小宝属蛇’,于是突然想到,也去买一套蛇票,很有纪念意义。”
老伯后来办了张市集邮协会的会员卡,年年订新邮、邮册。他告诉记者,除了新邮,还有1974-1991年的JT票、1992年以来发行的编年票,渐渐地,自己收藏的邮票越来越丰富。“集邮是出于兴趣爱好,小小邮票包罗万象,承载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图案也非常精美,每次翻开邮册,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老伯说,有空常去附近的文庙古玩市场转转,和其他邮迷一起交流交流。
45岁的丁先生集邮已近20年,算得上“年轻的老法师”,“股市跌宕起伏,汇率波动不定,P2P平台风险又大……一些题材好、发行量少、消耗较大的邮票等邮品,倒是值得投资的。”他如数家珍,1980年庚申猴大版就好比“纸黄金”,自不必说,2000年发行的第二轮生肖龙票大版,2015年已涨到4000元。上世纪70年代发行的“奔马”小型张,面值5元,现在3500元;上世纪60年代发行的“梅兰芳”小型张,面值3元,现在10万元左右……
“邮市有风险,也会遭遇‘断崖式下跌’。”丁先生说,“敦煌壁画(第6组)”小型张,1996年发行时面值5元,后涨到70元,现在只有10元;“三国”(第4组)小型张1994年发行时面值5元,1997年涨到42元,现在只有6元。“封、片也是这样,比如‘梅兰芳’TP片,1套4枚,1995年市场价每套10元,1997年、2015年底时分别涨到150元、260元,现在只有50元不到。他对记者说,在邮市行情变化中,投资客有悲也有喜。
记者在观前文化市场、文庙古玩市场市区两大邮市,对集邮爱好者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苏州邮迷中,出于喜好以收藏为主,以及以投资为主,人数比大致在7比3,30岁左右至75岁左右均有,其中45-65岁占比较大,所从事的职业涵盖面也较广。
新邮网上预订年轻人居多
集邮“升温”原因何在
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国家级邮展评审员郑炜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级集邮协会注册会员达28280人,近几年年增幅均在10%左右,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在前三位。大市范围内,通过邮票公司长期订购新邮的有23697人,经常参加各级邮协组织的活动的每年不少于5000人。目前,苏州的集邮爱好者不下10万人,且每年正以10%幅度增长。
“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作为集邮主力军之一的老年人,苏州邮迷队伍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不断加入进来。”郑炜举例,苏州从去年开始推出新邮网上预订服务平台,当年新邮网上预订量占到总量的30%,其中一半以上是新增订户,大部分是年轻人。
郑炜说,邮票被称为“国家名片”、“百科全书”,集邮本身就是学习、探索、积累知识的过程。面向广大青少年集邮爱好者,省邮协等专门编印了一本读物《叩开集邮之门》。目前,苏州景范中学、北桥中学、横泾小学等已开设集邮课程,并被列入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
新市路、人民路交汇处的文届古玩市场综合交易区从事邮票、钱币收售的周文贤告诉记者,近几年,尤其双休日、节假日,柜台前除了60岁以上的老年顾客,30岁左右、30-40岁的年轻顾客明显增多。除了生肖邮票,他们还喜欢淘JT票、编年票,以及近期发行的邮资封、片等,关注的邮品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苏州市职工集邮研究会副会长陆树笙告诉记者,随着文交所等线上交易平台的建立,如今邮市交易许多是通过文交所等网上平台进行的。据了解,文交所的模式是建立一个平台,推出一系列交易品种清单,申请成功的会员如拥有这些品种,即可在平台上挂牌出售。有意购买的会员可接单买下,交易后可实物交割,也可保存在文交所仓库,或再次挂单销售。此外,该平台还能为藏品的真假与品相把关,将赝品拒之门外,颇受年轻投资者青睐。
方寸邮票缘何越来越热?郑炜认为,究其原因,一是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包括集邮在内的大众文化消费迅猛发展。二是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的背景下,邮市迎来了发展机遇。三是邮票题材广泛,紧贴时事热点,信息丰富,设计、制作也非常精美,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堪称“一种低廉的高档收藏品、文化艺术品”,且集邮入门相对容易。四是一些题材好、发行量少、消耗量大的邮品,总体上价格比较稳健,并呈稳步上扬的态势,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特别是文交所等线上交易平台的出现,更进一步助推了民间邮票集藏的热情。
实寄邮品是“可触摸的历史”
集邮文化追求无止境
“集邮不应仅仅为投资,邮品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应该是集邮爱好者关注的重点,这也是许多邮迷集邮的初衷。”苏州市邮政史集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晓钢举例,“许多实寄邮品包含邮戳、邮资、邮路等原始信息,一件件藏品就好比一段段可以触摸的历史,要求集藏者于细微处发掘其珍贵的史料价值。邮政史题材的藏品不受经济景气程度影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张晓钢介绍,与依据邮票目录逐套逐枚收集的传统集邮方式不同,邮政史集邮苛求真实,通过收集某个国家在某一时段内,能完整反映邮资、邮路、邮务变化的实寄封和邮政史料,来厘清邮政史。他举例,1878年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目前整套(3枚)新票市场价,同1980年庚申猴票一样,在1.2万元左右。但贴大龙邮票的实寄封的价格起码30万元以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两者所蕴含的文史“价值不同”。再如,1913年从内蒙古林西赤峰寄北京的军事邮件实寄封,目前存世不足10件,2013年拍卖成交价高达362万元。
“目前,大市范围邮政史集邮研究会会员在110人左右,会员虽不多,但对邮政史集邮产生兴趣,并开始从事这方面收藏和研究的人正在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是40岁以下的邮迷。”张晓钢今年44岁,现在一家银行供职,他说,“我们利用业余时间集邮,定期开展活动,交流收藏和研究最新进展,互通有无。”
陆树笙认为,对集邮爱好者而言,应从邮票的题材、发行量、消耗量、存世量等角度进行考量,更多地关注邮品本身的文化、历史价值。平时注重学习和积累,而不是每年买一本年册“束之高阁”,放在家里等升值,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集邮的意义。(本报记者 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