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又名小人书,曾经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如今的孩子已经很少知道连环画为何物了,书店里也难见其踪迹。姑苏区双塔街道第三联合工作站工作人员冼青和丈夫老傅家的书架上,就珍藏着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这套连环画,已经陪伴了整整三代人,跟随着主人从西安到苏州,成了他们的“传家宝”。
父子相传
《三国演义》不知读了多少遍
“这套书是我父亲花9块钱在西安新华书店买的,当时普通人的工资也才不过30多元。”在老傅家的书架上,记者看到了这套出版于1984年的连环画,总共48本,在书架上占据了很醒目的位置。虽然时隔30多年,但看起来依然像新的一样,连当年的塑料封套也保存完好。
老傅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戎马一生,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立过好几次战功。父亲平时爱看历史和军事题材的书籍,节省下来的工资几乎都用来买书了。1984年,有一次逛新华书店,父亲无意中看到了这套刚上架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如获至宝,喜滋滋地抱了回去。
“那时候我才十几岁,正在上初中,见到父亲一有空就在书房里翻看那套精美的连环画,我也一下子来了兴趣,央求父亲把这套书送给我。”老傅告诉记者这段往事时,喜悦之情仍然溢于言表。从父亲手里接过那套连环画后,老傅每次翻看之前都要把手洗干净,看完之后小心翼翼地收好。如果发现书有卷角或是折痕,就仔细地将它压平。“我从小没事就喜欢看书,那时还看不懂那些大部头名著,就只能找有趣又浅显易懂的连环画看。这套《三国演义》我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如今,老傅在工作之余依然喜欢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他说,正是这套连环画带他走进了历史和文学,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志同道合
妻子也是个连环画迷
“结婚后,老公的这套《三国演义》我也经常拿来看,因为小人书也是我最宝贵的童年记忆。”说起小人书,老傅的妻子冼青也洋溢着满脸幸福。
冼青告诉记者,自己读小学时,每天中午在家吃完午饭,她和妹妹都会早早出门,跑到学校附近的书摊租小人书看。“记得那时在学校门口摆小人书摊的,是一个白胡子老头。用木条钉成一个简易书架靠墙放着,上面摆满了各种小人书。每次找他借书,给1分钱就能借1本书。如果还要看别的连环画,那就要另外付钱。为了省钱,我们常常趁老头不注意,偷偷换书看,有时老头发现了这个小伎俩也不吱声。”冼青回忆说,每到秋冬季节,室外寒冷异常。但是寒风根本阻挡不了她和小伙伴们对连环画的兴趣。那时大家坐在长条凳上,一边流着鼻涕一边看得津津有味。
冼青说,很多小人书实在谈不上精致,有的还略显粗糙,但却浓缩着古今中外的大世界。在一本本小人书里,孩子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成语故事,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甚至还能接触到一些外国文化。
“从《隋唐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到《铁道游击队》、《红岩》、《草原英雄小姐妹》、《半夜鸡叫》,再到苏联的《保尔·柯察金》,南斯拉夫的《宁死不屈》这些国外故事,每一本小人书都是我们求知的窗口。”冼青说,那时每读完一本连环画,都会沉浸在书中的角色里不能自拔,每次老师布置作文题,自己都会从小人书里找到灵感。
弥足珍贵
保留着一家三代人的美好记忆
连环画,曾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读本。收藏界一名人士告诉记者,那时候一本连环画少则印刷20万本,最多印到3000万本,其风靡程度可见一斑。这样的印刷量,如今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虽然连环画的风光已经不再,但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老傅告诉记者,2001年,儿子刚读小学一年级,他就把这套《三国演义》送给了他。“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每天放学回家都会打开看,有时候还会躲在被窝里看,一如当年我从父亲手里拿到这套书时候的样子。”
在冼青的印象中,儿子特别看重这套书,只给表弟看过一次。别人要借,那是“门儿都没有”。此后一家人辗转搬家,始终都带着这套《三国演义》。
如今,儿子正在外地念大学,同样是拿起书就放不下的书虫。作为陪伴过一家三代人的老物件,如今这套《三国演义》被原封不动地包好,珍藏在书架上。“有人告诉我们,现在掀起了连环画收藏热。这套书品相这么完美,而且又是一版一印,把它卖了应该能值不少钱。可我从来没想过把它卖了,因为这是我们一家人的记忆。”冼青说。
本报记者 王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