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 《小康家园》作者:朱建芬
农民画 《金秋欢歌》作者:鲁祥伟
农民画 《水上家》作者:马艳荣
相关阅读:
“文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之一
笔墨丹青摹绘绿水青山
原标题:“文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之二
农民画:小乡村画出大未来
这里的村民扛得起锄头、拿得起画笔;这里的山美水美,画出来的风景更美。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文艺助推乡村振兴走向深入,艺术与地域文化结合,营造出一幅幅和谐乡村的精神家园图景。根植于浓厚的乡土文化,农民画发展至今,在全国已涌现出许多富有知名度的画乡、画村,足以成为代表一方的文化名片,如浙江东极岛、余东村还有上海金山、陕西户县。
色彩浓烈、淳朴率真的农民画,来源于热火朝天的乡村生活,反映着农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心声,这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艺术,在发展中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对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移风易俗 打通民族文化血脉
“你看,这是我和我兄弟画的画!”走在浙江省衢州市沟溪乡余东村河边,村民郑根良指着一幅巨大的墙画说,画中一位农妇从清澈的河水中兜起了满满一网大鱼。
在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沟溪余东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从最开始只有几名画画的村民,到现在拥有48名骨干画家,吸引全村300多名农户成为绘画爱好者,村民们扛得起锄头,执得了画笔,成了“妥妥”的农民画画家。日常创作、举办展览、文化走亲……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在互相学习、切磋交流、以文会友的风气带动下,村风民风越来越好。
近年来,浙江省制定了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这期间,建成、建好了一批乡村美术馆、博物馆、书画院近200家,让村民生活充满“书香”“画香”。
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确立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属性,这关乎民族文化的寻根与自省,维系了社会秩序良性运转。在打通传统文化血脉的过程中,乡村进行文化的自我重新确认和构建,实现了升级和蜕变。
完善培训链条 实现产业化发展
将近70岁的翁秀珠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渔民,她从35岁开始学画画,别人打麻将时,她画画,一直没停下来过。作为东极最早的渔民画学习者之一,翁秀珠不仅是一家售卖书本和渔民画的书屋管理员,还开了家画嫂客栈,经营民宿。
东极渔民画创作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93年普陀区在此设立“东极民间绘画创作基地”,开始辅导、扶植东极的渔民画创作。每年1至2次以上的全镇性渔民画创作培训班,由政府组织当地渔嫂、渔姑、渔民前来参加。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画家,翁秀珠就是其中的优秀作者之一。
现在,东极已经形成渔民画创作群体。特色的临海岛屿生态,为本地渔民带来了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可观的旅游资源。渔民画的繁荣,又让这里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美丽传说,为东极的魅力画上了点睛的一笔。东极渔民画创作基地许多作品已成功走向市场,收获各地游人的青睐和好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渔民画在专业集群化后实现了产业化的优美转身,在“艺术+旅游”的完美组合中,继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画出大未来
今年秋分,正值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之时,“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重装上阵,绿水青山、快递进村、直播带货……从全国4000多件农民画投稿中精选出的299件农民画作品,展现了大江南北乡村农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新风貌。
在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专业组织,也积极举办农民画展览、研讨会、出版座谈会等活动,助力农民画发展开创新局面。
作为浙江新农村的一张文化名片,沟溪余东农民画“请进来”“走出去”,在新形势下寻求再发展。除了邀请全国知名艺术家“进村”成立工作室,在党委政府的鼓励下,他们还踊跃参加“走出去”的创作、交流、培训等活动。2020年,在全国农民画作品展中,余东农民画入围9幅作品,其中三幅荣获最高奖。
“请进来+走出去”,开拓了农民画家视野。沟溪乡党委书记陈建锋说,“我们计划与著名的卡通动漫功夫鸡合作,依托大吉图农民画原型打造余东吉祥物,走出国门进行展销。”与此同时,鼓励农民画与设计新技术结合生产高端衍生品,通过传统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碰撞,全面展现现代农村的新面貌。
2019年,余东村农民画年产值近千万元,通过农民画增加村集体收入60余万元。余东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启动,中国乡村美术馆开馆、装饰画、丝巾、雨伞等60余种衍生产品全面提升、农民画研学基地、余东农耕文化园等一大批项目加速推进……“画在村中、人在画中”新时代背景下,“农业+艺术+旅游+数字新技术”一体融合的新型产业正在悄然流行。美丽乡村决胜全面小康的图景徐徐展开。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