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周年系列报道·下
环沪城市群里谁距离上海最近?是太仓!
太仓主城区与上海嘉定区仅一河之隔,太仓市政府距离上海人民广场车程仅50公里。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里,太仓是北向拓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11次提及太仓;去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中,3处与太仓直接相关。
航空产业、港口航运、铁路轨交、嘉昆太协同创新圈、对德合作……这些被提及的关键词,既是太仓城市发展的一贯主线,也是“大虹桥”建设框架下,对太仓的精准定位。太仓对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承接上海优质资源“北溢”,加快打造“大虹桥”的北翼发展极。
“双枢纽”抢占交通“C位”
近日,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预审会在太仓举行,专家组经研讨沟通形成项目预评估意见,为项目顺利推进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全长10.3公里,采用与嘉闵线一致的技术标准,建成后可实现与嘉闵线的贯通运营,实现与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9号线、12号线以及上海市域线机场联络线等多条轨道交通的无缝换乘。
上海首条延伸至周边城市的市域铁路“牵手”太仓,无疑将让太仓更进一步对接虹桥商务枢纽,更全方位融入上海大都市生活圈。
区域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先行官”。太仓是苏州临沪市区中与上海相邻界线最长的区域,也是唯一同时拥有轨交和港口与上海连接的城市。
看轨交——沪苏通铁路一期、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运营,太仓实现与虹桥枢纽26分钟通勤。沪苏通铁路二期、北沿江高铁加快建设,嘉闵太线加快推进,太仓逐步成为江苏进入上海的枢纽节点城市,“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城市标识。
“轨道上的长三角”呼啸而来,“5+1”轨道交通网络撑起了太仓的城市交通骨架,也为太仓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打通交通动脉。
看港口——太仓港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设中近洋集装箱贸易港以及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放大“沪太同港”“甬太联动”优势,与上海港、宁波港实现双向“离港确认”,全国率先实现“沪太通关一体化”,上海港空箱中心太仓港分中心高效运营,联合上港集团成功推出“苏州ICT2.0”“沪太通3.0”两大航运产品,获批全国智慧口岸建设试点。太仓港疏港铁路实现到发537列4.1万标箱。2023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803.9万标箱,位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0位。
“沪太同港”越来越深入。在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过程中,太仓抢占交通“C位”,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成为虹桥北翼“港铁双枢纽”。
“虹桥北”到“北虹桥”的产业协同
位于太仓浏河镇的瀚泰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由国内领先的自助终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上海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主要生产金融、政务、医疗、交通、商业领域的自助设备,并提供整体技术支持。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可年产智能终端3万台(套)。
说起落户太仓的原因,该公司董事长蒋建舸算了一笔账:“浏河距离嘉定工业区(北区)只有15公里,距离宝山的产业园21公里,从浏河出发到上海主城区开车不到1小时,但企业在浏河的综合运营成本只有上海的六成。”相比在上海,瀚泰公司的运营成本每年减少约100万元。
作为上海北向“第一站”,太仓有机会成为“大虹桥”产业北溢的最先承接者,但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天时”、临沪沿江的“地利”,更需要主动谋划的“人和”。
对标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四高五新”产业体系,太仓推进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3+3”产业集群和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现代商业等“5+5”细分领域建设,打造资源互补、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2023年,太仓共引进沪上项目138个,总投资83.16亿元。太仓市创业类领军人才中,40%以上来自上海。
如果说,“虹桥北”作为静态地理区,更多指向上海对太仓的单向输出;那么,“北虹桥”作为动态功能区,则更强调沪太两地之间的双向赋能。
“虹桥北”变成“北虹桥”,从产业配套到产业协同,太仓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作为基点,更新了自己的定位,更深层次地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
发挥500多家德资企业、6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两校多院”的产业、科研优势,太仓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分工协作,加快融入上海大飞机、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产业体系建设。
18家太仓德企进入中国商飞“大飞机”合作企业库,超60%的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上汽集团、特斯拉等整车企业的一二级供应商……当前,太仓约70%的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与上海存在关联。
不久前,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太仓)正式获授牌,这是苏州首家、省内第二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也是太仓打造长三角地区低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先行区的“底座”,更是太仓与“大虹桥”产业协同共振的一个新“跑道”。
不仅产业链“链”上了上海,沪太两地创新链、人才链的“咬合”也更加紧密。
共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连续6年共同举办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太仓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签约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合作协议;完善沪上科技领军人才资助标准,“创赢太仓”全球创业大赛奔赴上海招才引智……
打开“一点”到“一级”的城市空间
“不管是园区环境、办公规模还是科创氛围,智汇谷为初创型科研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日前,位于娄江新城的太仓智汇谷·科技创新园SEED创新中心迎来首家入驻办公企业——海之韵(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由上海交大博士团队创立的海上智能系统研发企业,公司执行董事孙志坚对智汇谷以及娄江新城的设施、环境、服务都非常满意。
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毗邻上海嘉定,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北向拓展带和娄江科创文化走廊的交汇点,被太仓定位为上海5大新城“姐妹城”,功能上对标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重要承载区。以娄江新城为蓝本,太仓谋划建设虹桥中央商务协作区,打造上海虹桥商务区向北辐射的“放大器”。
可以说,娄江新城既承载着太仓城市形态革新的“升级空间”,也是太仓打造“北翼发展极”的“战略空间”。
娄江新城科教创新区内,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已经启用。两所大学带来的创新科研优势,为太仓打造沪太协同创新的临沪科创高地提供了现实支点。
目前,娄江新城沿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北虹桥中德创新走廊等关键板块城市设计已明确。太仓将围绕规划,重点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3大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物贸、港航服务、商业、会展、总部经济等沿江现代服务业,完成“港城即全域、城市即港城”的资源整合。
作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样板示范,娄江新城的强势崛起,意味着太仓接入“大虹桥”,不在于一个项目、一个产业的合作,而是党建、规划、交通、产业、科创、人才、民生、生态等全方位的融合。
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主体结构封顶,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太仓中欧/中德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太仓”长三角旅游直通车开通,开通政务跨省通办远程窗口、药店异地购药直接刷卡结算等便捷服务……一个个优质功能性项目落地,太仓与上海之间不仅有了“硬链接”,也有了“软耦合”。
截至目前,娄江新城已累计完成投资额超152亿元。随着新城建设从“一点”向“全域”拓展,太仓与“大虹桥”的对接将串点、连线、成面,加速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节点,变成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