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南视窗讯:七里山塘是苏州古代的金粉地、闹市区,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最喜爱的地方。9月5日,农历八月半,虽然阴雨绵绵,但在山塘历史街区景区依然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做月饼、折香斗、穿汉服、祭月等展现传统中秋民俗文化,吸引了不少冒雨游山塘的苏州市民、游客驻足,感受姑苏民俗文化。
中秋节又叫做“仲秋节”、“团圆节”。苏州旧俗,称中秋节为八月半。在这天,农历八月十五晚上,老苏州阿婆都会早早准备食材,水红菱、鸡头米、莲蓬、生藕、芋艿、月饼、栗子……每个都有“名堂经”。天色暗了,露天摆上一桌,插上桂花,烧斗香。斗香由线香编制而成,形状像座宝塔,斗面上有纸扎的月宫,十分精致好看,只等月亮升起,妇女先拜,再是小囡膜拜。最早,男子可是不能拜的,据说是因为月属阴。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规矩也不再那么严苛,中秋当夜,家里的男丁也会跟着拜上一拜。拜完还会烧月光纸,这月光纸上画了月宫、桂树、玉兔,一般街市上都有卖。完毕后,全家人分吃供品,大人们谈古论今,围在一边的小囡早就迫不及待,抓起案上的东西就往嘴里塞,追逐玩耍。
孩子现场体验做月饼
这些活动在岁月的变迁里,有的已经不复踪影,连地道的苏州人都记不真切,但到如今,追忆起来,还是趣味多多。“以前,苏式月饼都是自己家里做的,用土豆或萝卜雕刻着精细的线条的印章,分别呈现出各种造型,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红火”“福至中秋”的月饼就做好了,然后放在锅里慢慢烘熟后就是一道香气四溢的中秋美食。一位70多岁住在山塘古街的朱琴娟阿姨说。
苏式月饼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苏式月饼形如满月,色泽油润,皮层香酥,酥层清晰,馅心味美,工艺独到。苏式月饼的花色品种分甜、咸或烤、烙两类。
苏式月饼上面都有一张小小的纸片,这背后有个传说。元朝末年,朝廷黑暗,张士诚举义旗,老百姓纷纷响应,一路所向披靡,攻下常州、无锡等地,并向苏州城进发。时值农历八月中旬,一位聪明的读书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赠送给亲友的每只月饼上都放一张小纸片,用毛笔书写“迎张”两字,其意思是相约迎接张士诚义军。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苏州不少家庭都照这个办法做,相约响应张士诚起义军。就这样,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外地游客向“苏州阿姨”学习制作中秋香斗
昨天,在山塘街上,“老苏州”陈小玲、王建珍用彩纸折起了香斗,吸引了往来市民和游客的目光。她们一边折纸,一边向游客介绍,来自南通的游客郭小姐还跟着陈阿姨学折纸工小兔子,感受吴地民俗传统文化内涵。
据了解,每年的祭月仪式都是山塘历史街区景区中秋民俗活动中的重头戏。 昨晚,祭月仪式设在山塘商会博物馆内。祭月现场安放祭桌,祭桌上摆着香烛以及月饼、葡萄等祭祀物品。多名身着汉服的祭者点烛燃香,诵读祝文,献酒作揖,祈愿美好。整个祭月仪式庄重肃穆,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美好心愿。
昨晚,一场汉唐祭月礼仪仪式在山塘景区上演
据悉,今年,山塘历史街区景区的中秋祭月活动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目前,其已成为山塘传统民俗活动的一大品牌。2015年,央视国际频道还曾面向全球现场直播山塘中秋祭月的民俗活动。“通过现场展示、体验的形式,向大家展现‘老苏州’的传统生活场景,这是对传统吴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一直积极参与活动组织、策划的钱杏珍表示,山塘历史街区景区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通过“中秋祭月”这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将进一步丰富山塘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市民、游客的参与互动性,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吴地民俗文化。( 任哲凡 邱凌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