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7天的国庆黄金周落下了帷幕,不少人在交流黄金周的点点滴滴。也有一些朋友在吐槽这个假期遇到的一些烦心事。然而无论是按时到来的“国庆堵”,还是朋友圈中满屏的晒“国庆”,每年的国庆长假都在演绎着新时代的变迁。
在我们享受着十一长假带来的休闲舒适时;也在“长假常堵”“坑人景区”中,感受着“黄金周”带来的烦恼与无奈。那么在这个十一黄金周中,有哪些消费的新趋势,又有哪些长假背后的思考?我们通过三个关键词来盘点一下。
关键词一:“买”
商务部昨晚最新发布。10月1号到7号,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万2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服装、家电、汽车等商品销售亮点突出,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消费渐成趋势。
从价格不菲的奢侈品到智能马桶盖、电饭煲,曾几何时,这些商品都会在“十一”黄金周变得“紧俏”起来。海外市场成了检验国人富起来的阵地。出境游游客的购买力,甚至直接影响了十月初海外商场营销策略的制定。然而今年,这种情况却在悄然改变,中国游客不再一味的“买买买”,旅游方式也逐渐从过去走马观花的“踩点游”转化为了“深度游”。
旅游网站携程抽样调查发现,今年参加香港游的旅游群体中,80%以上以观光和度假为目的,而非购物。
据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相比去年此时日本媒体曾广泛关注中国游客在日扫货的“爆买”行为,今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并没有出现很多针对中国游客的特殊政策。
与消费升级的海外市场一样,国内“买买买”的节奏也不再是简单地围绕大型商场的折扣“血拼”,消费日趋理性。不少消费者表示,与其挤着抢便宜,不如攒点钱、抽时间好好逛。品质好的产品一般也不会有太多折扣。
关键词点评:国内游客“买买买”一去不返,走马观花的“中国式”旅游正在向着“品质游”转变,体现了国民消费形式的日趋多元,消费结构在悄然升级。也要看到,商家依然热情不减,这个黄金周依然在“买”与“卖”两端为假日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助力。
关键词二:“堵”
提起黄金周出行,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多、车堵,每逢长假,高速堵车已成为家常便饭,这个黄金周同样不例外,‘国庆堵’已准时上线。
从全国道路实际情况来看,多地大流量高速公路发生拥堵,车辆前进缓慢,京珠高速部分路段甚至成了“停车场”。10月1号,江苏南京大批车辆缓慢经过长江二桥高速公路收费站,从航拍照片来看,密集排列的车辆犹如计算机编码,引发网友惊叹。
长假“堵”不仅堵车,还更堵心。相较于趁堵车晒自拍、看电视剧的“苦中作乐”,许多人因堵车被打乱了出行计划。10月1号凌晨至上午9点间,广州白云机场约有539名旅客因堵车晚到而误机。
关键词三:“等”
在黄金周里,“等等等”也成了旅游出行的另一出“开箱大戏”。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假期是出游高峰,但大多数人依然只能选择在这个长假出行,一些热门景区游客爆满,排队、拥堵的现象不甚枚举,总之在这个黄金周,不管你走到哪儿,都离不开一个“等”字。
在北京故宫,国庆黄金周首日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尖峰时刻。刚过中午1点,售票广场大屏幕就显示全部8万张门票售罄,不少排队等候游览紫禁城的游客不得不打道回府。为科学引流,故宫网售票从去年的5万张调整到今年的6万张,占限流后门票总数的75%。
在文艺青年们的旅游胜地厦门,由于刚刚遭受了台风“莫兰蒂”的正面袭击,为确保游客观光安全,当地不得不采取临时限流措施,原本一天能接待6.5万名游客的秀美琴岛,瞬间“缩水”到日接待量不超过1.5万。国庆期间能买上一张去往鼓浪屿的船票,成了一众文艺青年们的夙愿。
关键词点评:人山人海的国庆长假后,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出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让人们思考,这样的集中出行是否能够改变,“带薪休假”以及“错峰出行”何时才能真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