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路,虽没有路牌,却是400余位唐代诗人用1300多首诗歌铺就的翰墨诗情长廊;有一条线,长近200公里,虽沉寂千年,却难掩其辉,璀璨的文化遗韵仍恣意流淌……这条路线,就是“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正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首倡地和精华主阵地。而“诗路”的绍兴起点,便在柯桥鉴湖。
在全域旅游的当下,不禁让人思考,如何用美丽与诗情串起一路好风光?日前,绍兴市社科专家重走诗路,泛舟于悠悠鉴湖,聆听历史的回响,激荡诗意的碰撞。
鉴湖是“唐诗之路”的“路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永和’年号,对于绍兴来讲,尤其值得纪念和研究。”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鉴湖文化委员会主任徐智麟解释道,一个是东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修筑了鉴湖,使绍兴从荒芜之地变成为鱼米之乡;一个是东晋永和九年,曲水流觞的典故传诵千年。
“仅就唐诗之路而言,‘路基’就是从永和年打下的,没有这个根基就没有唐诗之路。”徐智麟认为,鉴湖造就了越地山清水秀,经济繁华,文化兴盛,而后才有晋室东渡,世家迁越,才会使王羲之发出“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惊叹。
古人云: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境绝利溥,莫如鉴湖。“所以,镜湖与书法圣地、山水诗派、隋朝京杭大运河的诞生与建成都有着不可切分的关系。”徐智麟笑称,这个软硬件兼备犹如“东风”,呼唤着“唐诗之路”的闪亮登场。
此后,“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等流传千古的名句迭出,一一佐证着镜湖的山水及人文价值。
“唐代的鉴湖比现今的36个西湖还大。从晋到唐,那时会稽山水的气韵风光真是令世人瞩目。”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书画委员会主任、柯桥区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云根介绍,据专家研究,唐代诗人咏吟镜湖及沿湖景区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共有192首,居诗路景点之首,代表性诗人孟浩然、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几乎囊括了唐代的诗坛名士。
如此,绍兴作为“唐人的诗与远方”则是当之无愧,而将镜湖称作是“诗路的基石与焦点”,便是实至名归。
跟随唐人热门线路,问情人文与山水
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是绍兴百姓休养生息的依托,哺育着芸芸众生。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指出,鉴湖在唐朝称为“镜湖”,同时鉴湖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在唐人笔下美不胜收,诗路无双,越州城及其城郊的鉴湖是唐人南下走诗路的最主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如何开发利用鉴湖?鲁锡堂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创造条件,将鉴湖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保单位,进而争取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并结合重建水城抓好文化旅游开发,整合鉴湖两岸现有景点,有机串线,主打品牌,叫响“唐诗之路最精华地、集散地”,为绍兴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唐诗之路为鉴湖注入了醇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大力开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家思非常支持,他说,开发鉴湖应守住自然生态的原则,保持鉴湖水美景美的本色,重走唐诗之路,挖掘鉴湖的旅游资源,开发水上旅游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科学设计旅游线路,不仅不让游客走回头路,一路饱览风景,而且要让游客产生向往之情。除了在面上要优化整个旅游环境之外,还要科学地设置景点,适当地运用唐诗等人文资源,努力打造一些动静相生,虚实互补,极具传统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景观项目。”刘家思说,“此外,还可以将唐诗资源融入文化资源系统开掘的过程中,不仅要与治水文化、大禹文化联系起来,而且要与东汉与魏晋文化联系起来,与宋明文化联系起来。”
用“诗路”串起柯桥全域旅游
随着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唐诗之路”的旅游概念已浮出水面,推广“唐诗之路”概念,打造“唐诗之路”品牌,对于提升柯桥旅游知名度,增强柯桥景区资源号召力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创意与产品之间搭建一座全域旅游的桥梁?柯桥区旅游局副局长吴炎标认为,应培育经典游线,打造“唐诗之路”走进柯桥的新体验。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柯桥应选择有纪念意义的地段,精心设计一批富有创意的‘诗路’柯桥文化符号,体现唯一性,力求原真性,使之成为游客喜爱的地标性建筑,把诗路之行最浓缩、最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留在柯桥。”吴炎标梳理了“唐诗之路”有关古鉴湖的各个文化结点,如湖塘“七尺庙”、阮社“南阮庙”、古柯亭、鉴湖方干半岛等,他建议可开发利用闲置的湖中小岛,建成茶馆酒肆、帐篷篝火营地等,以水上游线串联,再现渔歌唱晚景象。
节会是旅游产品聚拢人气的最好媒介。吴炎标说,借助“书法节”“黄酒节”等节会资源,充分嫁接“唐诗之路”的文化元素,利用戏曲影视节目、多媒体等各种渠道,培育、推出一批柯桥“诗路”旅游特色节会。在柯桥,若耶溪、云门寺、光明居、鹫峰寺等都有携带着难以复制的“诗路文化基因”,如若推出相应的演艺、研学、祭祀、渔樵耕读等体验,将文化内涵转之为现实的产品,把每一座桥、每一处古迹都讲成故事,便能为柯桥全域旅游增添上一笔氤氲的浓墨。(作者:郦曼丽)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