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夜里,搬两把竹椅到弄堂,摇着蒲扇,和邻居聊天下棋,引风纳凉中,一天的酷热悄然散尽;严冬的夜晚,烧一壶开水灌进“汤婆子”裹上布,塞进被窝,换来的是一夜的温暖。
旧时御寒条件差,没有暖气、空调、电热毯 ··· ··· 寒冬显得尤为漫长,尤其淮河至长江一带的南方,虽说没有北方气温低,但那种冷得深入骨髓,冷到心都打颤的“湿冷”更要命。晚上睡觉,北方尚且有烧得热乎乎的土炕,南方的被窝凉得就像冰窖,让人不忍下脚。所以每当到了冬季时节,江南一带便会有一种水暖用具——叫“汤婆子”。
“汤婆子”的名称既科学又文学,“汤”在古汉语中指热水,恰好又是姓氏;“婆子”叫着温暖,塞进被窝还多一份感情。
“汤婆子”矮墩墩、圆扁扁,口小肚大,属性略萌。除了锡制的,还有铜制的。锡无毒,且熔点低,易于烧制;而铜导热性能更高,能抑菌消毒,也更精美耐用。
睡前,烧一壶开水灌进去,用厣子塞住瓶口防漏,再拧紧盖子。这时壶身已经有些烫手了,需小心拎着提梁,套上大小相宜的布袋后,再塞入被窝。
南瓜状扁圆的壶身在被子下很妥帖,一会儿就把被窝捂热乎了。一觉睡到天亮,壶中的水都还是热的。早上起床,用来洗脸刷牙刚合适。
一枚小小的“汤婆子”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人的漫漫寒夜。
早在宋代,它就是人们冬日里的心头爱,是亲友间相互赠送的最“温暖”的礼物。甚至还一度出现在诗人笔下,成为被歌咏的对象。
“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永夜寒如许,孤衾暖不知。”——(宋)顾逢《汤婆子》
“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南宋)范成大《戏赠脚婆》
“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明)瞿佑《汤婆》
“汤婆子”实用、耐用又自带“幸福属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作为嫁妆,从母亲传到女儿,再从女儿传到外孙女。
这时的“汤婆子”,已经不只是一个暖具,更是绵延几代人的温情与祝福。(桃花坞)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