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早有“通番”的历史,明朝月港成为通商港口,大批闽南人漂洋过海到南洋。曾振源怀揣梦想,只身远赴南洋,千帆阅尽,植根于故土,用一座番仔楼讲述彼岸的故事。
曾氏“番仔楼”坐落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东美村,“番仔楼”的建筑样式中西合璧、精彩绝伦,建筑材料大多直接从南洋运输而来,甚至连墙上的一小块瓷砖都充满了异域风情。配合着闽南特色的红砖,整栋“番仔楼”散发着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让人感到无比惊叹。
出洋谋生成巨头
曾振源的传奇故事得从四块银元说起。十九世纪中叶,靠卖田螺度日的墩上社少年曾振源,听说邻近的村民很多人去南洋发了财,赚回白银建大厝并娶了“水某”(漂亮老婆),心里就动念头。搭上去新加坡的轮船,辗转找到娘舅,开始在南洋的谋生。
曾振源先当货栈学徒,老板是个当地的“番婆”。吃苦耐劳、忠厚诚实而又聪明睿智的曾振源做事让老板很满意,货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年,正值台风季,暹罗、安南传来消息,要一批高价大货。然而,海上波涛如怒,许多商家望而却步。货栈老板找来曾振源,承诺要是能押货过海,便将赚的钱五五分。本来就是个穷小子,现下有这么个发大财的机会,那可得了,曾振源一听两眼放光,满口应下。
也该是这曾振源有大富大贵的命,海上狂风恶浪,却因船上大公误听了船工之言,以为曾振源下令“走丙成”,迎风驶去,竟是化险为夷。曾振源就此拿到了用命换来的第一桶金。
此后,曾振源用挣到的钱开了间货店,取名“丰源货栈”,开始走上自己的经商之路。他秉承闽南人吃苦耐劳、敢于打拼的精神,不断拓展生意。当地的闽南侨民,认为“亲不亲故乡人”,给丰源商号许多商机。十多年时间,曾振源驰骋商界,生意涉及贸易、航运、典当等行业,手下伙计有数百人。丰源商号在新加坡之外,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以及厦门、广州均有分号。后来,事业鼎盛时期,曾振源父子又组建了“丰源航务局”,共有29艘轮船,仅较大型的轮船就有13艘,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
衣锦还乡起大厝
挣了大钱以后,曾振源先是在东美墩上社起了座三进式大宅,是典型的闽南风格燕尾大厝,因墙壁粉刷成黑颜色,故称“乌烟厝”。后来,曾振源、曾福全父子决定斥巨资在家乡再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先是请了在南洋的西方设计师设计图纸,后又请中国的风水师摆罗庚看风水。
曾氏“番仔楼”建于1903至1910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大小房间120余间,是一栋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把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海外的南洋风情融为一体。
整个建筑群呈“凹”字形布局。前排正中间为曾家宗祠,门窗、房梁上布满各种精美的石雕、木雕,呈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其余98间则以宗祠为中心,基本上是左右对称有序地布局,分为前、中、后三排。楼房内部通风、采光也参照中国传统做法。
而楼房外面的方形廊柱,柱与柱之间的半圆拱门,从东南亚购买运回的欧式彩色瓷砖、花瓶状的瓷制栏杆,都表现出鲜明的南洋风格。第二排大楼二层中楼的二层中间主厅设有取暖壁炉,壁炉的烟囱像两只耳朵立在楼的屋顶,楼的两侧各建有一个钟楼,洋溢着浓烈的异国风情。
值得赞叹的是,这座番仔楼拥有极为出色的给排水系统。无论是石板通道下面三纵三横的排水沟,还是后花园可将水提上水塔的风力抽水系统,都具有独到的匠心。特别是风力抽水系统,其抽取的水通过巧妙设置的管道,通向各座建筑,成为”风力自来水“,堪称民居用水现代化的先声。
回乡赈灾获赠匾
据说,番仔楼竣工后,黄河水泛滥,曾氏毫不吝惜赠大量银元赈灾,朝廷赠匾书曰“曾浦堂”,此后“曾浦堂”便成为东美曾氏宗祠的堂号,至今悬挂于宗祠。曾浦堂是一座二进中式祠堂,位于“番仔楼”群的前排中间,坐南朝北。
曾浦堂大门口曾经有一对石鼓,用青石雕成,厚实凝重,旁边花窗周围那些闽南人叫“泉州白”雕刻的花纹石板,精美绝伦。
走进曾浦堂的前厅,斗拱横梁木雕精美程度令人啧啧称叹。门厅两边上方,有四只小狮戏球,活灵活现,一进门就给人宾至如归的喜庆场面。那四个彩球,造型古朴,色彩鲜艳,简直就是艺术精品。在前厅两边斗拱前端,各雕刻着两条追逐跳跃的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期望子孙辉煌腾达,晋身贵胄。
曾浦堂后厅宽敞透亮,墙壁贴着英格兰制造的彩色瓷砖,历经百年风雨,色彩依旧鲜艳明快。中间有六根白色石柱,俩俩对称,形态各不相同。前方两根是六方形的,应该是闽南人常说的六六大顺的意思。中间两根是西方式的罗马柱,寓意主人南洋创业,生意兴旺。后面两根靠近祖先神龛,是莲花造型,似充满对祖先的虔诚敬意。在六根石柱下方,有六个用青石打造的石墩,有南瓜型,有六角形,有八卦形,其中石面雕刻的动物真是生动丰富,雕有鱼虾、螃蟹、田螺等等不下几十种。据专家说,曾浦堂里这六根石柱的造型雕工在全国庙宇宗祠中实属罕见,也许只有闯荡南洋,周游世界的商人曾氏才具有如此开放的理念,不囿于世俗。(作者:陈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