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第一缕晨曦刚出来,最先在古街里漫步的,一定是居住在古街周围的居民。
每天走过这些横跨山塘河的桥。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杜荀鹤《送人游吴》的这一句,是苏州山塘的真实写照。
从“最是红尘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到“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止,短短七里却沉淀着数千年的美梦!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山塘街,你有没有留意过,那些横跨山塘河的石桥?
山塘桥//最西端“山塘第一桥”
山塘桥,位于山塘街的入口处,横跨山塘河。始建于唐代,在宋代、明代都有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重建,原是拱桥,后来北浩街拓宽,山塘桥重建,建成后成为一座平桥。
站在山塘桥上眺望,小桥流水人家,枕河共眠,薄纱轻笼,亦真亦幻,一幅繁华的江南水景画浮现于眼前。桥堍下有一只青石狸静静守候,名曰“美仁狸”,给予了人们对美的期待。桥边还有一座御碑亭,碑上“山塘寻梦”是乾隆二次下江南时所题。古韵今风,任人品味……
通贵桥//跨过可以通向富贵?
通贵桥是横跨山塘河的第二座桥,桥旁有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显赫的府第。桥旁安置有“通贵狸”。 明朝隆庆年间 ,有人在桥上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所以又叫“瑞云桥”。
据记载这座单孔石拱桥最早修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算起来已经是500多岁的高龄了。而它的修建并不是当时的什么实事工程,而是出自姑苏城内有名的吴阁老手笔。因他有个好友住在河的另一侧,经常来往,时常绕路自觉不便,于是他手一挥,建了这座“见证友谊”的桥。
这座桥最早是为了与贵友连通,后人称为通贵桥,也有人说只要跨过这座桥就可以通向富贵。如今不管何时去,桥上游人都是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山塘街出镜率最高的“网红”。
新民桥//一边繁华一边烟火
在山塘桥、通贵桥这些老桥面前,新民桥算不上古老。
新民桥,始建于民国16年,1966年重修,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梁板桥。坐落在山塘街中部,一边连接着繁华的山塘街,一边则是烟火俗世的原住居民聚集区,恍若一个时光隧道。
星桥//最具人间烟火味
从新民桥到星桥,是山塘街最具人间烟火的地方。星桥南堍是星桥湾,桥边居民枕河而居。北堍是山塘街自古商业繁华的地带,被称为“买卖街”,有小商小贩也不乏老字号。
相传,星桥是白居易筑白堤时造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单孔石拱桥,是清同治五年重建的。星桥桥洞比较高,以前的文人骚客都喜欢到桥上夜观天象。宋代范成大《上元纪吴下节物》诗:“樯炬疑龙见,星桥讶鹊成”。入夜时分,桅灯点点,宛若天上星辰,星桥因此而得名。
智慧担当的文星狸守在桥旁,象征学识,寄托着苏州文人抱负和心愿。现在每天生活在南堍的居民都要穿过桥去买菜,很少有人在桥上望星星,少了浪漫诗意,多的是活色生香。
彩云桥//文人骚客诗咏甚多
苏州有两座彩云桥,一座在横塘驿站旁,另一座就是在山塘街的半塘,也称半塘桥。
彩云,原指绚丽的云彩,此喻桥之美也。宋政和元年重建,明嘉靖、清康熙年间重修。1955年重建为石板木栏桥。1975年修建为铁栏杆钢筋混凝土板桥面,现为砖石栏杆。
旧有半塘寺,骚人诗咏甚多。咏半塘桥的有清张霨诗曰:“佛阁林端出,钟声达暮明。酒帘飘扬处,知是半塘桥”。咏彩云桥的赵执信《月夜过彩云桥》:“湖山寂寞夜迢迢,霜信风中酒易消。还是秋来可怜月,照人独上彩云桥”。只是,昔日半塘一带商贸的繁华已完全逝去。
普济桥//有大爱,风景独好
到了普济桥,河面变得开阔,和前一段小桥流水的味道完全不同。作为山塘河上最高的一座三孔石拱桥,可以说桥上风景独好,向东可以望见苏州城,向西可以望见虎丘山。
先有普济堂,再有普济桥。说到普济堂,不得不提苏州的昆曲艺人陈明智。康熙南巡时,深得康熙赏识,便带他宫里担任御前廷尉戏班教习,专门教嫔妃和官员昆曲。20年后,荣归故里,为百姓募建了一座普济堂,康熙得知后,御笔亲赐“香岩普济”匾额,用以嘉奖他的善举。
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三百多年过去了,虽然早已看不见普济堂原来的样子,普济桥却依然屹立至今,桥孔内刻有“放生官河”字样。
望山桥//站在桥望得见山
望山桥,顾名思义,就是望得见山的桥,这座山自然是就是虎丘山。又名便山桥,是山塘街西起点,就在虎丘正门前。据说当年白居易曾站在桥上望过虎丘山,此桥因此而得名。
白居易的遥想一望,就定义了一座桥,流传了千百年。不过,到了1977年,因为交通需要,这座桥已改为钢筋水泥桥。望山桥畔有象征缘分的海涌狸,不妨去摸摸祈求缘分早日到来~
七里山塘自古繁华,是“尽枕河”的典型代表。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共有山塘桥、通贵桥、普济桥、青山桥、绿水桥等15座古石桥,点缀其间,更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七里山塘,承载着姑苏城的乡愁与深情。在古街,时常能看见游客驻足观赏,眼中满是惊喜。人在古街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流水渔舟中凝望。这一刻,一如我们的诗意。(苏州文广旅游局官微)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