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墅关,地处苏州高新区东北部,居于京杭大运河东岸。这座千年古镇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也因钞关而闻名天下——
昌阁临风桅,钞关筑繁华
浒关古镇,大运河穿镇而过,千百年未变。在明《浒墅关志》中如是描述浒墅关优越的位置:“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还有古籍记载此地“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
岁末年初,在浒墅关,新增了13.8公里健身步道。居民说,心中“最美步道”在浅湾,连接着兴贤桥、浒关桥、南津桥,串起了小镇的古韵今风,还原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水乡美景。
财聚八方
一处钞关,成为明朝“钱袋子”
浒墅关,当地人称浒关,其镇名的得来,可远溯至秦代。相传,2000多年前,秦皇求吴王剑,见白虎蹲于丘上,遂西走二十五里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这便是浒墅关地名最早的由来。唐时,避高祖李渊祖父之讳;至五代又避吴越王钱鏐之讳,“虎疁”更名“浒墅”,宋《吴郡图经续记》中又称“许市”。及至明朝,1429年户部设钞关,1450年建关署,为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水渠通达处,必是繁华地。北方棉花、小麦、杂粮,南方闽广海货,苏杭嘉湖丝、棉织品及手工业品,都在此周转,带动了商贾骈集、贸易繁盛,“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
这样的“人造地设”之地,自然得到当政者青睐。所谓“钞”,即纸币。钞关,即根据来往船只载重量、所载货物及路程远近,折银收钞的关卡。据记载,1634年,浒墅关钞关向明王朝供银达“一十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三两七钱五分”。1621年至1625年间,明朝廷全国年关税总额为五十六万两,苏州供银量就占税额近两成。
明永乐九年至十三年,朝廷发民夫30万对南、北大运河重新开挖疏浚。“运道三千余里”,一头连着江南富庶之地,一头连着朝廷政治中心北京。明中期,钞关税赋逐渐成为明财政中与田赋、盐课之外第三大财政来源。直到清代,浒墅关仍是驰名全国的繁华市镇。
技惊天下
养蚕编席,均为行业之翘楚
运河穿镇而过,带来了商贸业的发达。浒墅关的蚕业、席业等,在近代都有过“高光时刻”。
1903年,黄炎培、史量才在上海创立“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1912年由上海迁至浒墅关,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科学养蚕的兴起,蚕业界先辈郑辟疆、费达生等功不可没。
1926年,时任浒墅关女蚕校校长的郑辟疆和著名蚕桑实业家、教育家邵申培从校友处集资12000元,创办了大有蚕种场,邵申培任总经理。
种场鼎盛时建有浒墅关总场和昆山大西门、嘉兴王店、宜兴芳桥、武进漕桥等11家分场及台湾新竹试育所,其生产的虎牌蚕种闻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
不仅是蚕业,“关席”也一直名扬天下。明清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浒墅关可用“家家种草,户户织席”来形容。“关席”与宁波出产的“宁席”,成为中国席业的两大名席。
“关席”之所以出名,除工艺及交通便利外,还与织席所用的“淡水草”有关,原生长在大阳山,被先民发现其特质后加以栽培。
新中国成立后,“关席”最高年产达300万条,出口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
2010年,修复故宫乾隆花园的专家多次到浒墅关考察,从历史、材质、工艺角度分析得出“皇席”“贡席”即是“关席”结论。
四声古今
运河依旧,钟鼓悠悠忆当年
钞关已经远去,但浒墅关那些古建筑依然在“诉说”着大运河的故事。
浒墅关的文昌阁,倚阳山、临运河,阁丘高10米多,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进文昌阁绕到华佗殿后,从城墙上向下俯望,可见一条陆路——董公堤。旧时,行旅交通无非水、陆两途,运河畔的文昌阁就成为集水陆交通于一体的枢纽。
文昌阁是浒墅关的标志性建筑。
传说乾隆皇帝登上文昌阁,看到运河中船只穿梭不绝、桅樯林立的景象,不禁发出了“昌阁风桅”的赞叹。
如今,这里修整了一条环河健身步道。行走于此,耳边还能听到“呜啪嗡咚”四种声音。
“呜”是运河中轮船的鸣笛声,低低沉沉,船开得老远还能听到;“啪”是运河水拍击河岸的声响;“嗡”和“咚”则是老浒关人说的龙华寺的钟与文昌阁的鼓。
浒墅关不仅有文昌阁、董公堤,更有民国建筑群。
在浒关大码头,砖木结构的蚕种场办公楼,虽经百年,但内外都保存完好。在原蚕桑专科学校,至今还保留着建于1920年的西陵堂,这是江苏女蚕校师生自发为郑辟疆校长捐建的。1949年10月,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西陵堂旁是绿叶楼,当时作为女子蚕业校务楼使用,如今也保存完好。在蚕种二分场、三分场也都保存着多幢民国建筑,总面积达5800平方米。
大运河边的这些古建群,依然保持着城市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动“面孔”,也成为了临河而居的浒关人的共同记忆。
投资超百亿建设用地700亩
浒墅关打造运河文化带开发建设典范
苏报讯(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周建越)随着“运河十景”建设启动,浒墅关又一次迎来文化传承发展机遇。浒墅关古镇建设项目,签约金额超过100亿元。
“古镇建设契合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战略。目前,该建设已被纳入省重大项目。”浒墅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规模来看,规划范围在3400亩,建设用地在700亩。建成后,将再现钞关盛景,年接待游客可达500万人次,成为运河文化带开发建设典范,成为运河城市更新示范区。
先期,已进行了蚕里街区改造,占地15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包括5栋民国时期保留建筑与4栋新建建筑,蚕里已初显历史风貌。
有着25年文旅古镇建设经验的张祥顺告诉记者,该项目将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为宗旨,以“苏州大运河人文会客厅、长三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运河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为定位,深挖运河孕育下的特色地域文化。
“重现”将成为古镇改造关键词——打造“运河记忆、码头商驿、浒关水邑”三大主题,“运河味、运河埠、运河调、运河艺、运河尚、运河梦”等六大风情片区、7个特色街市、十大重点项目、40余个主要景点。
同时,将通过蚕里、剧源、晓学、守艺、尚河、钞关等主题挖掘,恢复修缮运河沿线蚕种场,挖掘传承钞关、草席、蚕桑等文化。
这个超百亿元投资的项目,今年将进行古镇一期建设;2022年复原浒墅钞关衙署——明远楼,修建龙华钟塔,设计《运河赋》水幕电影及运河百腔戏台;2023年古镇一期开街,启动“浒墅关八景”复原建造,打造非遗与运河文明相结合的展示、休闲及体验空间。
项目将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文旅产业、文化艺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等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积极发展数字文化,培育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的新型文旅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商贸、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具有浒墅关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运河文化产业带。
夜幕中的浒墅关灯火璀璨,一派繁华景象。
+点料
留住记忆
老浒关人说浒关
今年67岁的季进兴,是浒关人,退休前一直在蚕种场工作。他立志要做个“活码头”的“说书人”。
通过一番努力,老季完成了他的浒墅关手绘地图。他花了半年搜集史料,一次次走街串巷,寻找80岁以上的老浒关人一一核实。地图以1947年“蚕种场”鼎盛时期为蓝本,再现当时的镇容镇貌,绘上了25个蚕种场、20座古桥、14座庙、23家茶馆……
他还用苏州话口述浒关历史,已在网上上传近30个《浒关大码头》奇闻逸事视频,成了“网红”。他挖掘浒关蚕桑文化、草席文化、传统民俗,用地图及说书留住记忆与乡愁。
如今,这张手绘地图被陈列在了蚕里展示馆。
专家建言
打造运河文化影响深远
浒墅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运河古镇。今天,苏州再现古运河繁华盛景,将进一步促进浒墅关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复原“浒墅关八景”,打造非遗与运河文明相结合的展示、休闲及体验空间等,必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民间学者 钦瑞兴
乡风民俗
浒墅关因关席而富、因田产而足,由此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现存诗歌中,有不少记录了浒墅关当地的独特民情风俗。旧时管山(阳山东北)的兰花会及东岳庙会即是如此。在管山,“看会烧香,百戏竞陈,游观若狂,彻夜不休,其迎神赛会为苏州最盛”。明清至今,当地人“抬猛将”等民俗还保存着:欢跑于田间岸边,在轿子后跟着逍遥伞,丝竹管弦音乐声伴奏,以祈祷驱虫害保丰收、国泰民安。
名人题咏
《董公堤诗》(清·凌寿祺)
虎疁南畔郡城西,遥亘晴空万丈霓。
同姓人俱传直隶,异时功合在长堤。
六桥花柳穿明镜,七里楼台映碧溪。
何似河干资利涉,往来络绎度轮蹄。
《将近浒墅望见虎丘》(宋·杨万里)
浒墅人家远树前,
虎丘山色夕阳边。
石桥分水入别港,
茅屋垂杨系钓船。(浒墅亦作许市)
(苏报驻高新区首席记者 周建越 图片由浒墅关经开区提供)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